close

 

 

 

有好多小夥伴私信我

讓我分享一期關於學習方法的視頻

不過作為學渣的我

總覺得那樣做是自不量力

 

就像是一個好學生

突然問我這個數學盲一道數學題

這讓我瑟瑟發抖不知所措

 

不過為了不讓小夥伴們失望

我決定重新學習關於學習的方法

從小到大 我都不是老師眼中的尖子生

甚至連班級前十都很少進

 

巔峰時刻是高中一次模擬考試

考了個全校前50

當時老師也很吃驚

特意把我叫到辦公室

我信誓旦旦的跟老師說:

「這只是第一次 不過從之後的成績看 那也是最後一次」

我暗中觀察一些學習很好的學生

他們當中90%都非常用功

除了吃飯、睡覺、上廁所 都在座位上埋頭苦學

 

我深知自己不是這種努力型選手

轉而觀察另外10%輕鬆學習的尖子生

他們貫徹勞逸結合的學習理念

成績卻很穩定

一直遙遙領先

 

我也勞逸結合 成績也很穩定

一直一塌糊塗

當然 除了尖子生

我也發現一部份成績中等的學生

努力程度絲毫不亞於尖子生

他們會不停地背各種概念做各種註釋

課本每一頁都密密麻麻

但成績還是不盡人意

 

班級整體的成績公布

並不會因為這些人而發生大的變動

好的還是好 差的依然差

這種局面很難打破

 

進入社會之後

學習並沒有中斷

學習能力甚至比在學校中要求的還高

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時候 會重點關注新人的學習能力

 

同樣進入到一個公司 學習能力強的人

業務上手更快、進步也更快

這個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拉開

體現到薪資、晉升等方面

 

-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本關於學習的書:《認知天性》

 

它很好地解釋了困擾我數十年的疑惑

為什麼學習能力會有高低之分?

為什麼學的知識又都還給了老師?

怎樣學習可以更快的學到知識 又能記憶深刻?

知識怎樣才能形成系統並應用到實際當中?

 

這本書是11位認知心理學家十年的科研心血

以羅迪克教授為主要負責人的團隊

首次提出人類知識規律和學習之間的緊密聯繫

解讀了人類普遍的學習過程規律

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

推導出最有利於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

 

-

 

我們先來看看書中提到的幾個學習的誤區

你肯定想不到

這些我們認為有效 並且常用的方法

在書中竟然都是錯誤的

 

1️⃣ 重複閱讀和集中練習

 

第一點就顛覆認知了

要知道 這可是大多數人的頭號學習方法

哪個高中的早自習不是讀書聲響徹校園

哪個學生的英語單詞不是背了一遍又一遍

 

有調查顯示

超過80%的學生都是這樣學習的

但作者告訴我們

反覆閱讀有三大不足

浪費時間、無法產生持久記憶

而且往往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

隨著對所閱讀的文本越發熟悉

我們會自己自己已經掌握了內容

 

① 浪費時間

② 無法產生持久記憶

③ 誤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內容

 

這種死記硬背式的學習會讓人形成一種淺顯的心理表徵

這是一種很短很模糊的記憶

應對短期的考試問題不大

但時間一長就都還給老師了

而這種心理表徵又會使大腦形成一種元認知偏差

大腦無法辨別自己的薄弱環節

因為感覺自己看什麼內容都有一種熟悉感

會誤以為自己掌握知識

 

2️⃣ 認為學習越輕鬆效果越好

 

與努力學習相對的就是輕鬆學習

很多老師和學生也開始越來越強調減負

認為這樣學習效率會更高

但大量研究證明了一個相反的事實

「正是感覺到學習更吃力時,記憶才更長久牢固。」

 

現在知識付費聽說很受歡迎

不過這種蜻蜓點水式的學習真的能給我們帶來知識嗎

作者也曾經很長一段時間聽書

現在基本忘得一點不剩

人類的大腦天生就是懶惰的

如果不讓大腦保持一定的活耀度

他就會處於待機狀態

輕鬆學習時的大腦就是這種狀態

 

所以我們要適當的良心干擾

大腦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會處於興奮狀態

而這有利於思維的運轉和學習效果的提升

 

3️⃣ 認為考試是衡量能力的標準

 

相信很多小夥伴跟我一樣

最痛恨的就是考試

因為考試關係到成績

成績關係到排名

排名關係到你的老師和家長心裡的標籤

 

不管我們學習好壞都不願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籤

而且書中指出考試其實是最有效的學習工具之一

但因為上面的原因

我們懼怕考試

也就拋棄了這一利器

 

認知天性告訴我們

考試其實是一種工具

本質上是要讓我們看到自己對知識掌握的情況

讓我們更明確 知道那些、不知道那些

所以考試不應該是評價

而應該是診斷

 

既然我們之前的學習方法不對

那什麼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呢?

 

我們繼續來看 作者對於學習的理解

他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

小孩子用繩子把蔓越莓串起來做項鍊

掛到樹上之後

又發現蔓越莓從繩子的另一端掉了下來

不打結就做不出繩串

不打結就沒項鍊

就沒有珠繡錢包和精緻的掛毯

 

-

 

所以如何不讓蔓越莓從我們的知識鏈上掉下來(長期記憶)

利用它做成珠繡錢包和掛毯(靈活運用)就是學習的關鍵所在

 

根據書中的內容

作者總結了兩個方法

 

1️⃣ 檢索式學習

 

作者重點強調了檢索式學習

小夥伴們需要注意了

書中通過科學理論和實驗案例告訴我們

反覆檢索可以加強記憶

從記憶中檢索知識有兩大顯著的好處

 

① 這能告訴我們什麼是你知道的、什麼是你不知道的

然後你就可以判斷以後要把精力放在哪個薄弱環節上加以改進

 

② 回想已經學過的東西

會讓大腦重新鞏固記憶、強化新知與已知之間的聯繫

方便你在今後進行回憶

 

而檢索最好的方法就是考試和測驗

我知道這很讓人反感

但考試的確是一種非常好的學習策略

 

2010年《紐約時報》報導過一項科學研究

讓學生閱讀課本裡的一段文字

然後選一部分人進行考試

讓他們回憶閱讀過的內容

一周之後

再考察他們的記憶情況

結果發現

接受考試的學生比沒有接受考試的學生多記住了50%的信息

 

-

 

💡如何檢索效果會更好呢?

 

這裡也有兩個方法

 

一、有間隔的反覆測試 ⬇️

 

認知天性中有這樣一個案例

研究人員讓學生們聽一段故事

裡面涉及60個實物的名稱

第一組學生聽完後立刻測試 他們可以繼續53%的內容

一周之後 他們還記得39%的內容

 

第二組學生學習的是同樣的內容

但聽完沒有測試

這一組一周之後

能想起來的比例是28%

 

第三組學生學習後進行了三次測試

一周後能想起來的比例是53%

多次檢索的效果一般都要好於只檢索一次

 

尤其是有間隔的進行測試

在測試至今 我們會遺忘一些內容

因此在大腦中檢索、回憶這些內容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這樣做能更好地鞏固記憶和長期記憶

 

二、測試結果延遲反饋 ⬇️

 

這一結論看似違背常理

結果難道不是當時反饋當時改正更好嗎?

 

研究人員選擇部分學生

允許他們在答題時翻書

相當於開卷考試

這實際上是在測試時向他們提供持續的反饋

 

另外一位學生在接受測試時無法參看資料

只能在測試過後查看相關內容

而且需要檢查自己的答案

 

開卷組在即時測試上的分數 自然比較好

但對於那些在完成測試後 再獲得糾正反饋的學生來說

他們在後來的一次考試中表現得更加出色

 

筆試上的延遲反饋之所以有幫助

是因為它能讓學生們在間隔一段時間後多了一次練習的機會

 

小夥伴們可能會問

我都畢業好幾年了

哪還有機會考試

這就需要在學習知識或者技能使自己制定測驗了

比如我們在看一本專業書籍之後

刻意的給自己測試這一章講了什麼

這個概念可以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有哪些是我知道的、哪些是我不知道的問題

可以多一些 也可以具體一些列在紙上一一回答

效果會更好

 

-

 

2️⃣ 刻意練習

 

作者提到三種練習方式

間隔練習 穿插練習 和多樣化練習

 

① 間隔練習

間隔練習比集中練習更為有效

因為長期記憶中存放只需要一個鞏固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

記憶痕跡要得到加深

並合已知聯繫起來

這個過程需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

就像我們吃完飯需要留一點時間消化完才能吃得進下一頓

 

如果填鴨式的練習

看上去吃得不少

但沒過多久就都吐出來了

 

② 穿插練習

在練習中插入兩個以上的主題或技能

這點比較好理解

我們從小學到大學的課程安排 都是穿插著來的

一節數學、一節英語

而不是一上午都在學數學

 

一方面

不同的學習內容

使用的大腦區域不同

可以使大腦保持新鮮感 不易疲憊

另一方面

穿插學習更有挑戰 難度更大

越有利於鞏固到大腦的記憶中去

這就是為什麼作者說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的原因

 

③ 多樣化練習

書中有一組實驗

讓一組八歲大的孩子練習將沙包 投進籃子

一半孩子的練習方式是在距離籃子三英尺的地方投沙包

另外一半的孩子練習是從二英尺和四英尺遠的地方投

 

三個月後對這些孩子進行測驗

把籃子擺在三英尺的地方

結果第二組的孩子雖然沒有練習過在三英尺遠的地方投籃

準確率卻高出第一組的孩子

 

而且有實驗證明

即使是與學習運動技能相對的認知性學習

也可以從多樣化練習中獲益

多樣化練習有助於學習者樹立更開闊的心理模式

這是一種能力

掌握它的人可以評估不斷變化的條件

並調整應對方式 進行適應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

 

這三種聯繫方式並不是獨立的

我們學到的知識有間隔的穿插出現以及內容多樣化

其實就是我們在生活中應用他們的實際場景

 

比如我們學會了開車

在開車上路後

實際路況複雜

路燈、行人、變道、超車、停車、入庫都是穿插出現的

而且情況多變

 

-

 

上面一直說的都是學習方法

是否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因素

那就是學習能力的高低

 

✨除了與學習方法有關

跟智商天賦是否有關呢?

 

✨如果決定性因素是先天形成的

那我們後天的努力是否還有價值呢?

 

這點其實是我們多慮了

研究發現 大腦中整合學習與記憶的區域

海馬體可以終生生成新的神經元

這種現象被稱為神經發生

在大腦受創恢復和人的終身學習能力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而且科學家們也證實了聯想學習可以刺激海馬體生成更多的神經元

這些神經元會在下次學習新知識中繼續發揮作用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越學習大腦會越聰明

 

所以 千萬不要用

「我天生就笨 我智商低」這些藉口來逃避學習

除了可以培養的智商

可以提升的方法還有一點也尤為關鍵

那就是你對學習的態度

自認為能或者不能都有道理

 

同樣的方法

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效果也是差別很大的

 

心理學家德維克一個早期的實驗中

他為紐約市新年級成績較低的學生開辦了一間工作室

向他們講授有關大腦的知識以及有效學習的技巧

 

第一組拿到了一份關於記憶的幻燈片

另外一組則被引導培養成長心態

在完成工作時的課程後

這些孩子回到了課堂

 

在學年結束後

與秉持傳統觀點(認為智力水平在出生後就已經定型的)第一組固定心態的孩子相比

那些被引導成長心態的後一組學生

成為了更主動的學習者

而且進步更大

 

-

 

看了《認知天性》

我才真正的意識到

學習竟然是一門學問

而且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學問

從校園到社會

我們都是在學習知識

但從沒有人告訴過我們該如何學習

 

有一句話是「學習學習 再學習」

初看不以為意 但細想確實是這麼回事

先學習如何學習 再去學知識

這樣才是正確的姿勢吧

所以作者覺得不管你是學生還是職場人

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作為一個終身成長者 不斷學習和精進

美好的事情終會發生.

 

【心河擺渡】 15. 讓學習輕而易舉的心理學規律,11位認知心理學家的科研心血,深度解讀《認知天性》|Minnnouo|Youtube影片學習紀錄|泯の逐字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nnnouo 的頭像
    Minnnouo

    泯の日札

    Minnnou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