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
一個朋友突然問我關於戀愛的技巧
怎樣才能追到自己喜歡的女孩
可能是鄰近年底要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輪番盤問
朋友心裡多少有些惶恐不安
想要臨時抱佛腳
回去好交差
我之前覺得愛情這種事可遇不可求
順其自然就好
晚點戀愛反倒更自由瀟灑
我們眼中的自己往往是這樣的、這樣的或是這樣的
但在父輩眼裡
我們其實是這樣的
父輩們每年都重複著善意的提醒
都30了還找不到對象
你張大爺的兒子孩子都會打醬油了
隔壁村王嬸兒的閨女也單著
我看你倆就挺合適的
當然我們每年也重複著敷衍的回答
不過話說回來
父輩們的督促不無道理
因為他們知道
愛情其實是可遇也可求的
如果你帥成吳彥祖或者富成王思聰
你大概每天都可遇 你的煩惱應該是如何優中選優
而剩下的99%的普通人 還是應該思考下如何可求
雖然這樣難度係數會高一些
很可能你在生活中和工作中游刃有餘
但在愛情裡楚楚碰壁
它更像是雙方的甚至三方的博弈
如何在這場博弈中取勝
單純靠花點錢用點心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做了三年舔狗 四年備胎
到頭來還是被發了好人卡
-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如何利用心理學效應
讓你在愛情這場博弈中取勝
最終俘獲男神女神的心
這四條心理學效應可能會顛覆你對感情的認知
但他們確實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渣男總有人愛
為什麼付出得不到回報這些問題
1️⃣ 富蘭克林效應:"讓對方付出"比"自己付出"效果更好
之前在知乎有一個問題
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你快速獲取他人地好感和信任
下面這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回答獲得了驚人的75000個讚
「讓別人喜歡你的最好方法 不是去幫助他們 而是讓他們來幫助你」
1736年的一天
弗蘭克林在賓夕法尼亞的議院發表演講
另一位議員完全反對他的觀點
甚至發表了一篇演講
十分激烈地批評了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有點措手不及
但是又想爭取這位議員的同意
怎麼辦呢?
他無意中打聽到了這位議員的家裡正好有一套非常稀有的圖書
於是他十分恭敬地寫了一封信
厚著臉皮向這個議員借書
沒想到這位議員竟然同意了
一星期後 富蘭克林還書時鄭重表達了謝意
幾天後
當他們再次在議會廳見面時
富蘭克林沒有想到的是
議員竟然主動過來打招呼
而且還表示任何時候都願意為他效勞
從此他們兩人化敵為友
終生保持著友誼
富蘭克林說
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
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 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
這就是心理學
著名地富蘭克林效應 廣泛應用於人際交往中
比如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人脈都是麻煩出來的
當然在愛情裡也同樣適用
誰付出得多 誰愛的就會越深
我們可以想一下
你喜歡上另一個人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是因為他的外貌、品格、地位、財富?
其實都不是 而是你的陪伴、關心、思念、以傾注的時間和心血
所謂的愛就是你對一個人付出的總和
所以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
從不斷的付出 變為 適當的索取
調動他為你做一些事情
哪怕是很小的事
只要他為你付出了 一定的時間精力
他愛上你的機率就會加大
2️⃣ 暈輪效應:"個性獨特"比"完美先生"更具魅力
20世紀20年代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提出了暈輪效應
通俗來講
就是一個人某種品質給人以非常好的印象
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
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也會給予較好的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為了證實暈輪效應的科學性
以麻省理工學院兩個班級的學生為對象
設計了一個心理實驗
一天 凱利向兩個班的學生宣布自己有事離開一段時間
臨時請了一位研究生來代課
她向第一個班的學生介紹這位研究生時
將他描述成具有熱情、勤奮、果斷等品質的人
而向另一班學生介紹是
將其中的熱情一詞換成了冷漠
其他各項完全相同
下課之後 前一班的學生與研究生一見如故、親密攀談
而另一個班的學生對他敬而遠之、冷淡迴避
僅僅一詞之差效果卻大相逕庭
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受到暈輪效應的影響
以偏概全的對他人輕下判斷
例如通常會認為成績好的孩子一定是品行優秀
漂亮的女人一定舉止優雅、富有教養
風度翩翩的男士一定事業有成、家境殷實
在愛情中也是一樣
當你和對方兩個人不熟悉的時候
你怎樣讓自己迅速吸引到對方呢?
你可能會把自己表現得很溫存、體貼、紳士
各方面都很完美
但這樣做有兩個缺點
()是難度高,不易實現
()是沒重點,讓人無感
這就可以利用暈輪效應
先找到一個切入點
讓某一特質打動她、吸引她
那她會愛屋及烏
進而被你身上的其他特質所吸引
試想一下
如果一個女生對你說你是個好人
你倆基本就涼了
而如果她說你跟別人不一樣
就代表有戲
女孩子喜歡一個人
往往並不是這個人各方面都很好
而是因為身上某種獨特的點觸動了她
3️⃣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艱難的愛比順利的愛更牢固
我們都知道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
羅密歐與茱麗葉相愛
但由於雙方世仇
他們的愛情遭到了極力阻礙
但壓迫並沒有使他們分手
反而使他們愛得更深
直到殉情
這樣的現象我們叫它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就是當出現干擾戀愛關係的外在力量時
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
戀愛關係也會因此更加牢固
這種場景我們好像在電視中經常看到什麼
父母寧死不同意、男主女主患癌了、出車禍了等等
不管結局是喜是悲
但他們的感情一定是越來越深
現實中也是一樣
我身邊就有為了跟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選擇私奔
甚至跟父母斷絕關係的
這個效應有兩個深層原因
一是人都有逆反心理
壓力越大 反抗就越大
二是人們對自己行為的解釋
都是從內外兩方面去尋找理由的
如果外界的理由消失了
就會從內部去強化這個理由
這樣一來感情就會迅速升溫了
所以這就需要你們在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時候
適當創造一些小困難
讓她覺得 你們這樣的關係並不是輕易獲得的
進而對你產生感情
當然
我不介意真讓父母故意為自己的戀愛設置一些障礙
但那樣的話可能會為之後的婆媳關係埋下裂痕
這個度需要自己去把握
同樣
你們的感情如果遇到了一些小困難
也應該抓住這個機會
扭轉局勢
讓彼此的關係更進一步
4️⃣ 巴納馬效應:"反對"比"讚美"更容易被視為知己
如果你對一個性格內向的人說
你表面看起來很內向 不善言談
但我發現你有一顆火熱的心
遇到知心朋友
你總會毫無保留的吐露真心
這個性格內向的人一定會覺得你說的對
覺得你懂她
如果你對一個性格外向的人說
你雖然看起來性格開朗 大大咧咧
但我發現你的內心很柔軟
你害怕被欺騙 擔心被背叛
你希望身邊的人永遠美好
這個性格外向的人也會覺得你理解她
並把你視為知己
細心的你可能會發現
以上兩段描述大致意思是一樣的
並非你真的懂她
而是事物都有兩面性
用兩面性去描述一個事物
永遠都是對的
巴納馬效應是指
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表述
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
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
即使內容空洞。
這個效應有兩個很有趣的應用
一個是星座 一個是算命
算命先生可能不知天文不曉地理
但他一定懂人心
他們善於利用巴納馬效應中的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
去揣摩對方的內心感受
說出一些模稜兩可的既往判斷和未來預言
用詞籠統而抽象
都是人生常見的一般共性
求助的人也會放大言語中跟自身切合的點
容易接受算命先生的暗示
覺得先生料事如神
同樣 在愛情中
女孩子並不需要一個每天讚美她的人
而是需要一個懂她的人
不管是真的懂還是表面懂
你一味的通過表象讚美對方
並不能打動她
因為這樣的讚美她可能早就聽膩了
而如果你站在表現得對裡面 提出反對的觀點
你就會是她的知己
試想
你會拒絕一個懂你的人嗎?
-
當然
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遠不止這四種
還有比如讓對方產生戀愛錯覺的吊橋效應
讓對方按你的期許轉變的羅森塔爾效應等等
都可以幫助你戀愛中搶占先機
處於優勢地位
研究戀愛心理學
真的比你說幾句土味情話
送幾束百合玫瑰效果來得好
最後祝在看視頻的小夥伴們都能夠追到心裡的那個TA
當然 還有一點
即便你真的把這些心理學效應運用的得心應手
也不要雨露均霑
因為愛情的神聖不容褻瀆.
【心河擺渡】 12. 為什麼渣男總有女神愛? 4種心理控制術,讓Ta主動愛上你!|Minnnouo|Youtube影片學習紀錄|泯の逐字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