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不知道你們是不是有同感
對於很多人來說
好像什麼道理都懂
但做起事情來總是不盡人意
在「知」與「行」之間 彷彿隔著一座很難逾越的大山
我們也可以想一下
自己有沒有出現過類似的情況
你知道學習的重要性
計劃看一本書 卻發現你的手綁在了手機上
你了解健康的重要性
決心堅持跑步 卻發現自己被封禁在沙發上
我們明明知道什麼是正確的
也知道自己該做什麼
卻發現自己總是在做相反的事
曾經有多少次發出感嘆
「 道理我都懂 但我就是做不到 」
又有多少次我們反覆告誡自己
要行動、要堅持、要自律
要養成好習慣
過了幾天才突然發現
自己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故態復萌
-
在現在這個自媒體時代
信息和知識的獲取成本大大降低
每一天我們都處在海量信息的包圍中
攝取著各種原理、模型、規律、方法論
但不妨捫心自問
這些的東西
我們僅僅是知道 還是真正的學到
學到了又是否能在行動中得以應用及發揮
我們只是在積累它們
還是真正改變了自己的習慣
這也是今天我們要一起思考的問題
如何才能把知識真的應用到實踐中
而不只是停留在又學到新東西的新鮮刺激和精神愉悅上
電影《後會無期》中有一句話印象深刻
「 聽過很多道理 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
顯然這不是個容易解決的問題
因為它畢竟是反映人性的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是無解的
-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
為什麼會存在 知易難行的情況
著名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的著作《騎象人和大象》一書中
對我們的理性思維和內在動力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大象和騎象人:
大象 代表我們的情緒、潛意識
力量非常強大
但常常做出不明智的行為
騎象人 代表我們的理智、思維、觀念
思維意識就如同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人
手裡握著韁繩 可以指揮大象轉彎停止或前進
(但只有大象願意的時候 才能指揮大象)
如果大象有了自己的慾望或者不願意
騎象人一點辦法都沒有
只有理性和情感 攜手合作
人才會表現出聰慧明智的行為
但大象仍然負責大部分工作
騎象人更像一個顧問 隨時給大象提供建議
(而最終是否採納 決策權在大象)
-
我們再舉個例子
假設你要參加一門考試
已經交了3000塊錢
考試時間是下個月的今天
對考試內容你有一定了解 但不夠系統
你有一定信心 但也不能說100%會通過
這就是背景
你會立刻開始安排複習計畫
從明天開始備考嗎?
對很多人來說多半不會
現在把時針撥到一個月後
你從睡夢中醒來
驀然驚覺明天就要考試
而你什麼都還沒看
恰好今天又是周末
那麼你是不是會立刻起床、洗漱
多少讀點材料做點題
盡量增加通過考試的成功率
現在想想我大學期間應對各種考試也是這樣的
那麼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時間
我們知道做一件事情
本質上就是動力-阻力的博弈
那麼你不去做一件事情
無論背後有什麼原因
歸根究底
一定是因為去做的收益比不上成本
但在上面例子中
收益和成本是完全相同的
那為什麼我們會有截然不同的反應呢
原因就在於
這裡面的時間因素
扭曲了我們對收益和成本的判斷
我們的大腦難以處理長期的信息
因為這裡面隱含著太多的不確定性
所以我們會傾向把長期的權重調低
無論是收益還是成本
只要時間足夠長
我們都會傾向於認為它不太重要
在心理學上這就叫做時間貼現(Delay Discounting)
1984年一位經濟學家提出了一個雙曲線貼現模型
來描述時間貼現
可以看到隨著期間推移 我們對收益的感知是下降的
且呈雙曲線趨勢
這就是知易行難背後的本質原因
我們之所以不去做那些正確的事情
是因為它們的收益倍時間所扭曲了
-
不但收益和成本會被扭曲
風險也會被時間所扭曲
經濟學家米歇爾‧渥克
形象的把這種現象稱為灰犀牛
什麼是灰犀牛呢?
想像在一片大草原上
在你的遠方
有一頭笨重的、臃腫的、遲緩的犀牛
你一定不會過多地去在意他
但一旦它向你奔來
其筆直的路線、強大的爆發力
會令你猝不及防
被它撲倒在地
米歇爾‧渥克認為
許多危險並非沒有徵兆
也並非突如其來
它們其實一直潛伏著
也是可預見的
但是對時間的錯估和盲目樂觀
使得我們對它們視而不見
導致風險到來時 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
像08年的金融危機
其實就是灰犀牛
大家都心知肚明
擊鼓傳花的遊戲不會無休止玩下去
最終一定會到某個節點斷開
但信貸和經濟的蓬勃上升
讓大家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一點
每個人都想著我能逃出去
但洪水到來的時候
所有的逃命都是徒勞的
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現象
其實也是灰犀牛
比如我們都知道
長期缺乏睡眠會導致很多問題
比如注意力衰退、記憶力下降
乃至阿茲海默症
但對我們來說
這些負面影響太遲緩了
我們感受不到
也就 不會有切身的動力
真正能讓你驚覺我要改善睡眠質量的是什麼呢?
是頭痛
一熬夜就頭痛的人
最能堅持早早入睡
再比如理財和預算控制
花錢消費帶來的愉悅感是即時的
而省下這筆錢 你並不會有很強烈的正反饋
不會有成就感
甚至不會有任何差異
兩相權衡 我們當然會傾向於消費
於是不知不覺
錢就這樣花出去了
而什麼情況下省錢會有動力呢?
要嘛是償還一筆債務
你能看到它一點一滴地在減少
要嘛是攢錢買一個東西
你能看到進度條慢慢前進
這才能帶給我們驅動力
所以這些問題不能單純地歸咎於自律性差
缺乏堅持、意志力弱、行動力低
也不能歸咎於懶惰和消極
因為從上面的分析來看
這些並不是真正的原因
最本質的原因
是要克服時間貼現、理清楚收益和成本
讓自己看到每一步的前進和成長
這才能從根本上驅動你去行動
-
✨ 有什麼方法 可以讓我們更願意去行動呢?
我在這裡整理了4種方法
供大家參考
1️⃣ 拋棄漫無目的的思維
正如開頭所說
我們很多次告訴自己要自律要上進
要按照計畫行事 不能再荒廢時間
但我們指揮的那頭大象依然不聽使喚 我行我素
原因其實就是
我們的思維是無法落空的
它一定要有一個焦點
舉個例子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白象效應
給你5分鐘想什麼都可以
但唯獨不能想白象
結果呢
這隻白象會不斷闖入你的腦海中
怎麼驅趕都趕不走
原因就是我們只能控制自己想什麼、做什麼
是沒辦法要求自己不想什麼、不做什麼的
同樣當我們生氣的時候
是如何平復情緒的
是告訴自己不要生氣嗎?
不是!
更好的辦法
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
所以我們不要去想我不能荒廢時間
我不能打遊戲 我不能刷抖音
而是要去想為了什麼目的
我需要做什麼
改變壞習慣的最好方法
是用一個新的行為去代替它
並持續不斷地產生動力
具體來說可以這樣做
想像願望滿足後的場景
你對生活一定有著某些期待
也一定有某些需求不能滿足
比如最簡單的
不上班
那麼不妨想像一下 這些需求滿足後的情景
越具體越好
不要停留在不上般這樣虛無瞟渺的描寫
盡量把它具現化出來
比如不上班之後
你想做什麼?
如何安排每天的時間?
試著列一個清單出來
最好安排出每個具體細節
這個場景越具體明確
對你的激勵作用也就越大
描繪出這個場景之後
下一步就是對其進行分解
去找出要實現這些場景
你需要做些什麼?
這就是你的大目標和小目標
把它們列出來
再一個個去攻克
你會發現 比起最開始懵懵懂懂的狀態
現在你起碼已經有了方向
2️⃣ 從一分鐘行動開始
很多人給自己制定了過於複雜的計劃
比如每天要讀兩小時書
背50個單詞
讀2篇英語文章
寫1000字諸如此類
這樣的計畫 先不說其可行性
至少存在著兩個問題
1) 讓你每一天都疲於奔命
從內心裡感到畏懼
因為你每天所看所想的
都是今天還有很多任務沒有完成
2) 偶爾有一兩天沒有完成任務
就會成為壓力 讓你感到挫敗感
很容易就沮喪 從而難以堅持下去
正如我一直所強調的
越精密越複雜的系統 它也就越脆弱
因為越精密就意味著它的結構節點和連結越多
哪怕一點點意外
都很容易造成系統的崩潰
更好的方式是什麼呢?
從最簡單的系統開始
通過一點點的累積
慢慢對其進行優化改造
最終實現一開始規劃的藍圖
哪怕它花費的時間更長
走彎路的可能性更高
但同時它的穩健性也會更強
這就是一分鐘行動
不要給自己設定複雜的計劃
而是從一分鐘內可以上手完成的動作開始
比如我要開始做時間管理的時候
用待辦清單記錄了許多任務
但問題在於 我還沒養成看待辦清單的習慣
導致根本起不到作用怎麼辦呢?
我不會立刻要求自己改變整個工作習慣
而是從最簡單的地方著手
再我房間的門上貼了一張便籤
寫著「看待辦清單」
這樣一來每當我想外出時
看到這張清單
就會掏出手機 查看外出事項
然後把所有需要帶的東西、需要買的東西
全部準備好
在腦子裡簡單做個計畫再出門
直到這個習慣完全吃透消化
不再需要提醒了
我再在電腦前貼了一張便籤
「一坐下來就打開待辦清單」
這樣一來當我工作一段時間
站起身休息 或是喝水散步之後
回到座位 看到便籤
就會立刻打開待辦清單
把完成的任務勾掉
看看還有哪些事情要做 做一個安排
這樣慢慢的
我就會把待辦事項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讓自己徹底把它內化
其實任何習慣
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實現
比如讀英語文章
不要給自己設定看兩篇英語文章的任務
而是告訴自己
每天睡覺前就打開英語APP隨意看看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一分鐘行為
不需要任何成本
因而也就沒有任何阻力
這裡有個很有意思的點 就是我們都有保持當前狀態的傾向
所以打開APP之後
你多半不會直接關掉
而是多少隨意看一看
這其實就起到效果了
然後再慢慢加大劑量
一直到你習慣了睡前就打開APP
看兩篇英語文章為止
這就是一種對自己的優化迭代過程
3️⃣ 用產出倒推行動
習慣之所以無法堅持
一部分是因為缺了獎勵這一環
因而難以持久運轉下去
那麼如何激活獎勵迴路
讓自己獲得反饋和成就感呢?
最重要的是要看到
對自己和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
簡而言之也就是自己產出了什麼
所以無論做什麼計畫、養成什麼習慣
你都要去思考:我這樣做可以產出一些什麼東西?
為我帶來一些什麼改變?
學投資理財
是否可以以擬定一份有效的家庭投資方案為目標
每個月的理財收益 就是直接的產出
學程序開發
是否可以從寫一個爬蟲 抓取自己感興趣的數據出發
代碼的實現程序的運行就是直接的產出
讀書獲取知識
是否可以想著可以把它教給別人、跟別人一起分享
朋友的感謝和稱讚+自己的成就感就是直接的產出
產出不一定是具體產物
也可以是虛擬的!
比如滿足感、自尊心、存在感
也可以是別人的感謝、認可、稱讚和肯定
如果找不到直接的產出
我們也可以找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去做某一件事情
比如一起鍛鍊身體
一起學習英語
一起研究象棋等等
甚至可以拉個群
每天再群裡打卡
更新進度、分享心得、互相激勵
這也是一種產出和回報
它會不斷強化你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使得你能持續努力
所以找到自己的產出
從中獲得正反饋
如果沒有就給自己創造一個
4️⃣ 以量化代替定性
如何才能察覺到灰犀牛呢?
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就是把收益成本和風險量化
用量化的思路去思考事物
比如缺乏睡眠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
但這麼一句話
是沒有太大威懾力的
也不會立刻讓你覺得我要提高睡眠治療
那怎麼辦呢?
你不妨試著這樣想
連續三天睡眠少於5小時
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就提高0.1%
這個數字當然是隨便寫的
實際上它沒有任何科學性
但沒有關係
重點是這樣一寫
缺乏睡眠和阿茲海默症之間的關係
立刻就被你具現化了
你每次熬夜睡不好
都能夠意識到你在不斷加重後者的概率
這樣一來你就可以擺脫時間貼現的影響
直觀地看到收益和成本了
同樣你可以給自己的英語閱讀能力設定一個量化標準
比如今天我能閱讀多長的文章
閱讀1000字文章所需的時間
我能看懂無字幕美劇的幾個片段
每一次強迫自己去鍛鍊積累
都是在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
你會直觀地看到自己的進步
這會成為不斷鞭策你前進的動力
而且通過這樣一個個有趣的小挑戰
你會發現很多看似枯燥艱難的事情
都變得輕鬆了許多
量化的東西是最直觀的
也是最容易讓人信服的
前面提到的騎象人與大象
雖然騎象人更聰明更理智
但是如果不能把信息很好的傳遞給大象
或者說 給大象傳遞的信息不能讓大象信服
大象當然不聽使喚
如果將受益量化 成本量化 風險量化
大象是很容易權衡得失利弊順著騎象人的思維執行的
-
這4種方法
▪️拋棄漫無目的的思維
▪️從一分鐘行動開始
▪️用產出倒推行動
▪️以量化代替定性
其實就是給我們建立一個
有利於實現自己目標行為的空間場
通過自我激勵和外界的刺激
來改變自己深層的觀念
最終實現行為
"知" 與 "行" 之間的確隔著一座很難逾越的大山
但很難逾越 不代表無法逾越
只要我們想提升
有毅力、方法對 一定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心河擺渡】 05. 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 4種方法徹底告別3分鐘熱度!|Minnnouo|Youtube影片學習紀錄|泯の逐字稿